峨眉山行記:雲海之上的佛國仙山
峨眉山行記:雲海之上的佛國仙山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千年前,詩仙李白一首《峨眉山月歌》,便將峨眉山的清輝與山下江水的柔情,融入了中國文人的血脈之中。峨眉,不僅僅是聳立於川西平原的一座奇峰,更是一處安放信仰的道場,一片洗滌心靈的淨土。它以「雄、秀、神、奇、靈」並稱於世,既是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也是自然與文化雙重輝映的世界遺產。讓我們循著古人的足跡,從山麓到金頂,探尋這座仙山的千年神韻。
山麓尋蹤:入山門戶與禪意初探

每一次對峨眉的朝聖,幾乎都始於山腳下的報國寺。作為峨眉山的第一大寺,它不僅是入山的門戶,更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觀。踏入寺門,香煙裊裊,晨鐘暮鼓之聲不絕於耳。萬曆年間創建的這座古剎,將佛教的菩薩、儒家的聖賢與道教的神祇共冶一爐,展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胸襟。在這裡,旅途的喧囂漸漸隱去,一顆虔誠之心開始萌發。
離報國寺不遠,便是藏於密林深處的伏虎寺。相傳寺名源於附近虎患頻仍,卻被佛法「伏」住的故事,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文化意義上,它代表了峨眉山佛教的深厚底蘊,寺內碑刻與古籍訴說著千年傳承。 漫步寺中,可欣賞園林景致,尤其在雨後,溪水潺潺,霧氣升騰,仿佛步入一幅水墨畫卷。別忘了品嚐寺中的素齋,那淡淡的禪意,會讓你的旅途多一絲回味。
再往前前行,便會遇到建築風格獨特的雷音寺。寺院的殿宇巧妙地依山勢而建,許多結構築於高高的台基之上,仿佛懸於半空。這種靈活多變的建築手法,完美地利用了自然山景,使得寺院本身也成為風景的一部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
山間攬勝:清音水韻與萬年古跡
隨著山路攀升,我們便進入了峨眉山的腹地。這裡是山景的精華所在,也是禪意最濃的地方。
清音閣是這份山間畫卷的點睛之筆。它並非一座孤立的亭閣,而是一片佈局精巧的園林式寺院。其最妙之處,在於整個建築群不拘一格地坐落在黑龍江與白龍江之間的狹長山地上。「雙橋清音」是此處的招牌景致,兩江之水奔騰而來,撞擊著閣下的巨石,發出清越如琴的聲響,故名「清音」。站於牛心亭上,耳畔是激盪的水聲,眼前是如畫的山色,心胸為之豁然開朗。
從清音閣上行,便可抵達峨眉山歷史最為悠久的寺院之一——萬年寺。這座始建於東晉的古剎,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重鎮。寺內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那尊宋代鑄造的普賢菩薩騎白象銅像,高7米有餘,重達62噸,歷經千年風雨,依舊寶相莊嚴,令人觀之肅然起敬。寺中的無梁磚殿,以其獨特的拱頂結構,展現了古代工匠超凡的智慧與技藝。
山路幽深,繼續前行,會遇見洪椿坪寺。這裡以「洪椿曉雨」聞名,細雨時節,雨打芭蕉,禪意悠然。寺中最令人稱奇的是三棵擁有1200年樹齡的洪椿古樹,它們見證了寺院的興衰與時代的變遷,是這座古剎的活化石。
雲端之上:金頂佛光與絕頂風光
歷經跋涉,終於迎來旅途的高潮——登臨峨眉之巔。

金頂,海拔3077米,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巔峰,也是自然奇觀的匯聚之地。當陽光穿透雲層,灑在高達48米的十方普賢菩薩鎏金銅像上時,整個山峰都仿佛籠罩在一片祥和的金光之中,宏偉而壯麗。這裡是觀賞峨眉四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聖燈的最佳地點。立於捨身崖前,看腳下雲海翻騰,如臨仙境;在日出東方之際,見萬丈金光染紅天際;若機緣巧合,更有可能親睹那神秘的「佛光」,七彩光環環繞人影,神奇無比,令人歎為觀止。金頂之上的華藏寺,作為漢地最高的佛寺,更是朝聖者心中的終極殿堂。
金頂並非峨眉的最高處。峨眉山真正巔峰,是海拔3099米的萬佛頂。 因為海拔較高,這裡的氣候特徵已經與山腳迥異: 冬季嚴寒,夏季清涼。相較於金頂的遊人如織與金碧輝煌,萬佛頂更顯原始與寧靜。登臨於此,方能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連綿的群山在腳下起伏,廣闊的天地在眼前鋪開,這是一場對體能的挑戰,更是一次與天地精神的對話。
行者貼士
- 最佳旅行時間:四季皆有不同景致。春夏之交,杜鵑盛開;夏季清涼,是避暑勝地;秋季層林盡染,色彩斑斕;冬季白雪皚皚,可賞雪滑雪。
- 交通方式:可乘坐觀光車抵達雷洞坪、然後步行約20分鐘後可以乘坐索道輕鬆抵達金頂,節省體力。對於徒步愛好者,從山腳至山頂的步道是絕佳的挑戰與體驗。
- 必備物品:山頂與山腳溫差巨大,務必攜帶足夠保暖的衣物。舒適的登山鞋、雨具以及防曬用品也必不可少。
- 注意事項:峨眉山靈猴雖可愛,但有野性,請勿隨意挑逗和餵食,注意保護好個人財物。同時,作為佛教聖地,請尊重寺院規定與宗教習俗。

峨眉之行,是一次身體的攀登,更是一場心靈的朝聖。當你站在雲海之上,沐浴著金頂的佛光,回望來時蜿蜒的山路,心中湧起的,將不僅僅是征服高峰的喜悅,更有一種對自然與信仰的深深敬畏。這,或許就是峨眉山千年以來,吸引著無數靈魂前赴後繼的魅力所在。